OpenAI的钱从哪儿来 循环融资与股权换采购。OpenAI今年签下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运算能力资源合约,这个数字远超其营收,甚至超越了大多数国家的GDP。尽管该公司仍在巨额亏损,但其估值却飙升至5000亿美元,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未上市企业。在看似矛盾的财务数据背后,是OpenAI旨在通吃AI全产业链的野心,以及一场关于“泡沫还是机会”的激烈争论。
今年以来,这家引领全球AI浪潮的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英伟达、AMD、甲骨文等巨头签署了总额近1万亿美元的算力协议。要知道2025年上半年,OpenAI收入43亿美元,亏损135亿美元。一个还在大额亏损的企业却签下了1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。钱从哪里来?OpenAI通过将供应商深度绑定的“循环融资”与开创性的“股权换采购”模式解决资金问题。
一种是英伟达模式,即英伟达将资金注入OpenAI,后者再用这笔钱向英伟达下达GPU订单。另一种是AMD模式,OpenAI计划采购和部署高达6GW、价值900亿美元的AMD Instinct系列GPU。协议的核心是AMD向OpenAI发行认股权证,允许其以每股仅0.01美元的名义价格购买最多1.6亿股AMD股票。如果未来AMD的股价上涨至600美元,OpenAI持有的这部分潜在股份总价值将达到960亿美元,恰好约等于硬件采购的总价值。
然而,OpenAI的激进扩张也引发了广泛争议。马斯克直言OpenAI估值过高,并与他的xAI公司一起起诉OpenAI,指控其窃取商业机密。更深入的担忧来自AI领域的实际应用瓶颈。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,95%的企业AI投资未产生可量化收益。大量资金涌入低效的“AI观光”项目。此外,技术瓶颈尚未完全突破,AI模型的“幻觉率”仍然存在,限制了在高风险场景的应用。
贝恩公司在9月发布报告称,到2030年,为了给能够满足预计需求所需的算力提供资金支持,AI企业每年合计需要实现2万亿美元的营收。但贝恩预计,它们的收入相较该水平将有8000亿美元的缺口。在此背景下,人们对于AI投资泡沫化的担忧日益增加。Altman最近数月已多次承认泡沫的风险,同时仍对技术前景保持乐观。他认为当前阶段投资者对AI是否过度兴奋,答案是肯定的。亚马逊创始人杰夫·贝佐斯则认为,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热潮是一场“好的泡沫”,即便最终会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那样破裂,导致股价暴跌,其为社会带来的长期利益也将是巨大的。
OpenAI的战略转型是从单纯的模型提供商转向全栈AI生态构建者。10月6日的OpenAI DevDay开发者大会展示了这一野心。在应用层,OpenAI推出了Apps SDK,允许开发者在ChatGPT内构建真实、可交互的应用程序。开发工具层,AgentKit让开发者能够通过可视化画布设计复杂的工作流,无需从零开始编写代码。模型层,GPT-5 Pro正式通过API向所有开发者开放,Sora 2也首次向开发者开放了视频生成能力。
从底层的定制芯片(与博通合作),到中间的物理数据中心和能源设施(“星际之门”计划),再到上层的AI模型和应用,OpenAI正在构建一个完全自给自足、高度优化的生态系统。过去,OpenAI被看作“模型公司”。核心能力是训练ChatGPT、Sora背后的技术。但Altman在这次访谈中直言:为了做出真正有用的AI,光靠模型不够,必须自己建基础设施,控制用户接触AI的方式。
这万亿美元的豪赌,目标远不止是开发一个更好的聊天机器人,而是一场旨在构建下一个技术时代基础平台的史诗级投资——智能时代的“操作系统”。正如微软定义了个人电脑时代,苹果定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,OpenAI正试图抢占下一个时代的制高点。
这场豪赌的核心在于,其创新的“循环融资”与“股权换采购”模式虽然短期内通过绑定供应商解决了资金问题,但其长期可持续性完全依赖于未来AI需求的指数级增长。OpenAI预计未来收入将覆盖巨额成本,但这需要一个前提:AI必须深度渗透各行各业,并带来切实可见的生产效率大提升。只有当企业客户和普通用户因为AI的应用而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、降低了运营成本,并因此愿意持续付费时,才能形成足够庞大的市场规模,消耗掉OpenAI天价构建的算力供给,进而支撑其不断膨胀的收入预期。
反之,如果AI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未达预期,市场付费意愿和用户增长放缓,那么当前依靠高预期支撑的资本循环链条便会断裂。届时,OpenAI不仅无法兑现其万亿美元订单的承诺,更可能引发整个AI产业的资本泡沫破裂。因此,AI能否实现真正的生产力革命,直接决定了这场豪赌是奠定下一个工业革命的基石,还是一场预支未来的泡沫。
招财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